木心:在黑夜中大雪纷飞的人。3次入狱,3次流浪,诗人木心的传奇人生。

优渥出身,万事皆足只欠烦恼

1927年2月14日,原名孙璞的木心出生在浙江乌镇一家书香门第。在父母亲熏陶下,木心从小就喜欢读书看画。除了诗词歌赋,也读外国小说,对中国水墨画和西洋油画也十分欣赏。

当时木心与茅盾是邻居,茅盾家有一整套外国文学,木心时常去借阅。偶尔借到了旧书便会顺手修补残缺书页。“我如饥似渴,像得了文学胃炎症。”木心为书而生,为书而活。别家孩子长的是饭量,而木心长得则是书量。

少年木心,像是西洋小说里的贵族少年——“万事皆足,只欠烦恼。”

“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,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。”木心自述。家境优渥,人生无虑,木心的成长岁月就在书籍陪伴下平平淡淡的度过了。

入狱三次,不改其志

木心一生中总共入狱三次。

第一次是1957年。30岁的木心,因为“策划偷渡”而被逮捕。事实上,木心是被诬陷的。同学偷渡未遂,就拉上了不合群的木心垫背。在监狱里,木心迎来一个噩耗:忧心如焚的母亲已经过世。

木心感觉天都要塌了:“为什么不等到出去以后才告诉我呢?”

半年后,因查无实据,木心被无罪释放。

第二次是木心39岁那年。当时正值文革时期,一位官员在会议上公然嘲笑德国诗人海涅,众人屈于权威只能保持沉默,唯有木心愤而起身,回骂道:“你也配对海涅乱叫?!”

结果换来长达18个月的监禁。

木心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,喝的是污水,吃的是馊馒头霉咸菜,还被折断了3根手指。他受尽屈辱,却从来没有想过一死了之。在他看来,以死殉道易,以不死殉道难。

这18个月里,音乐与文学给了木心力量。他在纸上画出黑白琴键,深夜弹奏无声的莫扎特,与昏暗的油灯共舞。“白天我是个囚犯,夜晚我是个王子。” 他还每天偷偷写作,66万字,没有含血喷天,涕泪控诉,笔笔皆是对美学的思考,对哲学的感悟。

第三次被抓时,木心已经50岁了,一关又是2年。所有人都觉得,木心再出来时,一定是狼狈无比、落魄不堪的。

“吃了再多苦头,也要笑着活出人的样子。”木心说。

出狱那天,木心面带微笑,腰板无比挺直,他干净极了,也优雅极了。梁文道曾经看到木心50多岁时的照片,并为此感到十分惊讶。因为照片上的人优雅至极,脸上没有一丝抱怨和苦难:“这哪里像是一个坐过牢的人,好奇怪,好奇怪的一个人。”梁文道说。

《从前慢》让全中国认识他

2015年春晚,刘欢把木心的诗歌《从前慢》,唱进了千家万户,突然间,这首歌火了,大家纷纷好奇:木心是谁?

《从前慢》
记得早先少年时
大家诚诚恳恳
说一句 是一句

清早上火车站
长街黑暗无行人
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

从前的日色变得慢
车,马,邮件都慢
一生只够爱一个人

从前的锁也好看
钥匙精美有样子
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

这首《从前慢》由木心创作,收录在他的诗集《云雀叫了一整天》。该诗采用白描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。全诗写的是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,描绘了睁眼看世界的少年,冒着热气的小店,传递爱意的车马、邮件和书信,精美的锁和钥匙等从前的事物,用字精练,言简意赅,却蕴含着丰满的生活质感。

三次流浪,最终回归故乡

木心的一生,充满了颠沛流离。

第一次流浪,木心20岁。那是1947年,抗战胜利之后,他走上街头参与反内战学生运动。
结果被开除学籍,还遭到国民党通缉,只得避走台湾,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回大陆。

第二次流浪,木心55岁。那是1982年,几经牢狱之后,对祖国已毫无眷恋,选择远走美国,一去便是24年。

在1994年,木心静悄悄地回了一次乌镇,却看到故土已经没有半分昔日模样,失望至极的他,在《乌镇》一文中写道:在习惯的概念中,“故乡”,就是“最熟识的地方”,而目前我只知地名,对的,方言,没变,此外,一无是处……永别了,我不会再来。

67岁的木心带着失望和伤感再次远走美国,这是他第三次流浪。

直到2006年,79岁的木心在乌镇书记陈向宏的力邀之下,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。他终究还是想回家的,离得越久,就越想。

只是这一次,他再也不走了。

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

2011年12月21日,凌晨3点,乌镇还没醒来,木心离开了这人间。观其一生,从乌镇到上海,从上海到纽约,从纽约回故乡。84年,孑然一身,惟艺术与文学相伴。

“我爱兵法,完全没有用武之地。人生,我家破人亡,断子绝孙。爱情上,柳暗花明,却无一村。说来说去,全靠艺术活下来。关在地下室里,我还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,我不甘心。只要有了笔,有了纸,有了墨,就有了我的艺术。”---木心

木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见解见仁见智,但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字中读出他的孤峭。这位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,一辈子不合时宜,不屈从于威权,不妥协于功利。凭着一身才华和倔强,将人生活成了一道传奇。

 

雪芬说书

Youtober

Back to blog

Leave a comment